1979年美中建交之后不久中国学生开始到美国留学,到2018年,中国在美国的留学生近40万。最近,中美教育交流被一些美国人认为给美国国家安全带来了威胁。本次线上讨论由四位在不同时段来到美国的中国留学生分享他们在美国留学和之后在美国生活和工作的经历。他们的故事也许是对中美教育交流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最好的回答。
亨利·基辛格于11月30日在康涅狄格州的家中去世,享年100岁。从肯尼迪到拜登,他为12任美国总统担任过顾问,是上世纪70年代初促成中美关系破冰的关键人物之一。
今年,卡特中心China Focus项目将与复旦-加大当代中国研究中心和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 21 世纪中国中心合作,举办第九届吉米·卡特美中关系青年学者论坛。
从2022年的“巴厘岛共识”到2023年的“旧金山愿景”,中美关系终于出现了企稳的态势。如果双方处理得当且运气不错的话,这一态势或许会在明年得以持续。如果2025年新一届美国政府还能延续当前对华战略的基调,那么这种相对稳定的态势或许还能延续到2025年之后。如此,中美关系可能会逐渐进入一种新常态。
未来两个月全球最重要的事件莫过于台湾选举,蓝营获胜意味着和平,绿营获胜意味着战争,这是战争与和平的抉择。美丽的宝岛,究竟是成为和平的桥梁,亦或是21世纪的萨拉热窝,就看岛民的选择了。
习近平主席与拜登总统的会晤使两国在短期内走在危险性较小的轨道上。但仅靠一次会晤并不能完全阻止走向冲突的长期势头。有影响力的两国公民应该行动起来,寻找官方接触之外的途径来促进公共利益。无论中美领导人选择怎样的新范式,必须做的不仅仅是避免新冷战,还要阻止一场热战。
硬实力是美国维护台湾海峡和平与稳定努力的关键要素。它是方程式中应有的一个变量,但并非解决方案。为了保护其利益,美国领导人必须更加熟练地结合加强军事能力的努力与其战略目标的清晰性、联盟的力量、与台湾的紧密协调,以及对北京决策者心理的更敏锐的理解。美国近45年来一直在保护其在台湾海峡和平与稳定方面的利益。如今,它必须提高游戏水平,以便在未来的45年里继续做到这一点。
拜登政府坚称,尽管它对某些美中贸易方面引入了限制,但它只是寻求在关乎国家安全的领域内建立“小院高墙”——任何经济脱钩将局限于这些领域。但不仅中国对这样的承诺缺乏信任,美国的盟友和伙伴也同样持怀疑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