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的报告就是讲经济,克强同志就一个人坐在那里讲,手里没有一张纸片,国际国内的经济数字张口就来,都在他脑子里,讲的都是大家关系的现实问题,没有空话套话,上千人的会场静悄悄,大家都被克强总理的魅力征服了。
今年59岁的李克强来自农业省份安徽,是一名中共基层干部的儿子。在1966年至1976年的文革结束前后,李克强有四年时间在农村的土地上辛苦劳作。1978年,他成为恢复高考后被北京大学法律系录取的首届学生。
中美分别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发达国家,由于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发展阶段不同,在一些问题上有不同看法甚至分歧是正常的。应当看到,中美共同利益远大于分歧,关键是要把握两国关系发展的大方向,坚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拓展共同利益,促进务实合作,扩大人文交流,加强在国际事物中的沟通与协调,通过对话磋商建设性管控好分歧。中美关系长期稳定健康发展,不仅将造福中美两国人民,也是对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的特有贡献。
对美国那些激烈、多姿多彩、奇葩甚至惊世骇俗的 “文化战争”,大家似乎既不必痛心疾首,也没啥理由去幸灾乐祸。说到底,美国是一面很好的镜子,可以供人们不断地学习、借鉴、认识自己,做好自己的事。于是,让我们希望美国的文化战争继续,美国的经验教训不止。
中国人判断外国知名政治人物是否有影响力,往往是考虑“他跟本国政府关系如何,政府高官是否还去找他咨询”这类问题。其实,像基辛格这样的人物,其作用主要不在于给本国政府出谋划策,而在于能够穿梭于各国政界和商界之间,运用本人的智慧、人脉、经验,为本国的长远利益服务。他的很多政策想法,都很难想象是得到美国政府的授意或授权的。这种“政治掮客”的独特角色,只有在民间组织有充分的空间、商业市场活跃的社会才会出彩。他虽然是外来移民,但对美国的忠诚却无可质疑。
从体制机制角度来看,兰伯特的任命也将对具有一定实验性的“中国屋”产生影响。这位新晋掌门人能否解决美国对华决策的官僚弊病、整合困境与执行难题?“中国屋”将成为两党的合作平台还是斗争焦点,将延续多年或仅为“昙花一现”?未来,在人事调整暂时完成与大选压力不断累积下,拜登政府对华政策将如何推进发展?让我们拭目以待。
我认为我在白宫期间完成的最有长远意义的重要成果就是在30年的冲突之后把和中国的外交关系正常化。邓小平和我成为真正的好朋友。我们互相仰慕。当他差不多是我这个年龄的时候我到中国去看望他。我认为他兑现了承诺,在中国高度实现了开放和改革。他们在人权问题上还有很多路要走,但他们取得了很大进展。我认为美国和中国的关系现在以及将来很长时间都会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
台湾海峡就是这种认知差异可能通过灾难性战争表现出来的其中一个冲突爆发点。即便两国在中短期内不会爆发重大军事冲突, 但认知差异仍将是双边关系的一个长期问题,这是因为人们的世界观和思维模式需要几十年甚至几代人的时间才会发生巨大变化,而认知差异的缩小也是如此。
必须指出,改⾰开放之初,邓⼩平等⽼一辈领导⼈努⼒达成如下党内共识:中国要实现现代化,一定要搞改⾰开放;⽽开放和引进的主要对象是美国。因此,改善和发展对美关系,是改⾰开放的内在要求,也是冷战格局下确保国家安全的根本要求。
我一直相信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必要条件没变,这些必要条件包括:规模最大的统一大市场、最完善的基础设施、最完整的产业链、最有韧性的供应链、最齐全的工业门类、最多的高等教育人群、最多的有经验的工程师和产业工人、最有“企业家精神”的地方官员、最吃苦耐劳的社会大众、稳定的社会秩序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