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驻华大使洛德:四十年后重温中美关系

自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中美两国关系的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演变和变化。在两国70年代开始接触的时候以及建交之初,我们的关系主要是战略性的,包括制衡苏联,但由于中国的贫弱,双边关系很少。变革的主要驱动力是中国显著且迅速的崛起,不仅成为地区大国,而且在经济、军事和地缘政治方面成为全球大国。这就产生了老牌强国和新兴强国之间的竞争动态。

/

专访达巍:中美关系的性质有待确定 美国对台政策令人担忧

在有效地探讨关于护栏或指导原则的谈判之前,双方最好首先就这种不断演变的关系的基本定义和性质达成一致。打个比方,假设在两个人的情境中,其中一个人有伤害另一个人的意图,他说:“我想伤害你,但我们需要一些安全预防措施以防我们掉下悬崖”,那么较弱的一方不太可能同意与更强大的一方达成这种保障协议。 因此,在建立护栏之前,我们最好首先就双方意图达成一致。一位美国同事告诉我,“在这场大国竞争的背景下,双方都不必赢,但双方都无法承受失败。”我同意他的观点。双方必须努力确保他们的关键利益在这场竞争中不受损害,双方只能共存。之后,我们可以建立更加富有可持续性的“护栏”。

/

专访麦考特:美国对华政策何以发生巨变?

我希望政策制定者能够尽可能地倾听观点大相径庭的学者的观点,实现华盛顿的最佳理想状态,即把决策之都变成一个容纳各种观点的市场,而不是人云亦云,或者被某一特定群体的观点所裹挟,保持开放而不是关闭的辩论空间,抵制“接触政策是软弱的表现”的偏见。

/

专访:埃默里大学弗拉加教授谈美国选民投票率差距

随着著名政治分析家对潜在候选人姓名的猜测,2024年的总统竞选正在逐周升温。然而,在美国日益多样化的选民中,某些投票群体所面临的结构性障碍依然存在。为了更好地了解美国选举中少数族裔和白人之间的投票率差距,我采访了埃默里大学政治学副教授伯纳德·弗拉加(Dr. Bernard L. Fraga)。

/

专访林坤达:我对中美台三边关系的看法

诚然,台湾问题从中国建国起就已成为中美关系中最敏感的话题。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回应关于美国政府与台北日渐密切的接触(如南希·佩洛西访问台湾,2022台湾政策法)中申明“中国将坚定开展反分裂,反干涉重大斗争,牢牢把握两岸关系主动权。”为了更好地理解中国大陆与台湾的纷争和美国对台湾问题的介入,我对佐治亚理工学院助理教授,东亚问题专家林坤达进行了访谈。

专访贾庆国:中美应理性务实地处理两国关系

我想双方都有一些务实的、更加理性的人存在,他们都反对过度地放大安全风险,都认为应把安全风险放在适当的位置上。也就是说,对安全风险既不能忽视,也不能过度强调。中美两国应在有共同利益的领域开展合作,稳定和改善关系。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