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建:请不要曲解我的文章

我一直相信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必要条件没变,这些必要条件包括:规模最大的统一大市场、最完善的基础设施、最完整的产业链、最有韧性的供应链、最齐全的工业门类、最多的高等教育人群、最多的有经验的工程师和产业工人、最有“企业家精神”的地方官员、最吃苦耐劳的社会大众、稳定的社会秩序等等。

/

赵建:谁在坐食“去中国化”的红利?

在今天全球化大变局的漩涡里,并非都是输家。中国内循环战略的重大转变,由此“拱手相让”的订单、资本、财富、人才和产业链等,对很多国家就是一种“红利”。或者说,这一次,中国又为全球没有发生周期性的大衰退,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当然,自己需要面对更大的长期需求不足的压力。

鲍盛刚: 跨国公司与中美关系的变量

任何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都是企业管理者决策的结果。另外,对国家有利的,不一定对企业有利,反之亦然。在一个经济全球化已经开启的时代,试图逆势而动,闭关自守,无异于自我孤立,自我边缘化与自我终结。

/

专访麦考特:美国对华政策何以发生巨变?

我希望政策制定者能够尽可能地倾听观点大相径庭的学者的观点,实现华盛顿的最佳理想状态,即把决策之都变成一个容纳各种观点的市场,而不是人云亦云,或者被某一特定群体的观点所裹挟,保持开放而不是关闭的辩论空间,抵制“接触政策是软弱的表现”的偏见。

/

张一飞:面对美国的科技封锁中国怎么办

面对美国的攻击与赌博心态,中国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超越与重塑。一是美国越趋封闭,中国越应开放;美国越趋结党,中国越应普惠;美国越趋破坏,中国越应建设。二是为对外合作创造更好环境,中国要一边不断降低他国对华科技合作的制度、规则和政策成本,一边加速提升他国技术、资金、人才流向中国市场的回报率与共赢感。

/

鲍盛刚: 晚清中国与今日美国

150多年前,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将“坚船利炮”开到中国东南沿海,目的是要打开中国大门,使中国成为他们的商品市场,以便互通有无。150多年之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又将“坚船利炮”开到中国东南沿海,目的是要关上已经打开的中国大门,孤立与遏制中国的崛起。

/

鲍盛刚:中美关系的三大印象

如果从历史比较的角度来看,目前的中美关系与曾经的英美关系有许多相似之处。从制度对抗来看,目前的中美关系又与冷战时期的美苏关系有许多相似之处。另外,从产业转移与技术打压方面来看,中美关系又与上世纪80年代的美日关系有许多相似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