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两个月全球最重要的事件莫过于台湾选举,蓝营获胜意味着和平,绿营获胜意味着战争,这是战争与和平的抉择。美丽的宝岛,究竟是成为和平的桥梁,亦或是21世纪的萨拉热窝,就看岛民的选择了。
习近平主席与拜登总统的会晤使两国在短期内走在危险性较小的轨道上。但仅靠一次会晤并不能完全阻止走向冲突的长期势头。有影响力的两国公民应该行动起来,寻找官方接触之外的途径来促进公共利益。无论中美领导人选择怎样的新范式,必须做的不仅仅是避免新冷战,还要阻止一场热战。
界定中美博弈的边界将是一个长期的多方复杂互动过程,却是一个应该坚持的目标,因为明确这个边界将为管理日趋棘手的中美关系提供有益的框架,它赋予处理具体问题的分寸感,并增加整体关系的可预测性。
郝志东教授认为,其实任何一种关系的发展都和实力、利益、价值观相关,比如婚姻关系,更遑论国际关系、中美关系了。两国之间的紧张关系,可以被看作是由于这三个方面的不同而引起竞争,进而造成了紧张。
中美不打交道是不行的,想改变对方是不切实际的,冲突对抗的后果是谁都不能承受的。大国竞争解决不了中美两国和世界面临的问题。这个地球容得下中美两国。中美各自的成功是彼此的机遇。
当前国际局势变乱交织,美国国内政治生态复杂动荡。我们要根据现有情况和条件约束来谋定而动,继续在民间和地方交流合作上久久为功。其次,减少“狭隘”的意识形态对中美关系的干扰,努力营造中美合作才能提供更多国际公共品的舆论环境。正如习主席所提到的,“大国就要有大国的样子。”中美两国都要考虑到自身作为大国的责任,要为世界的和平繁荣,可持续发展作贡献,并通过合作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第三,尽力杜绝“泛安全化”对中美地方和民间交流的干扰。最后,双边关系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保持沟通对话渠道的畅通。
中华民族和美利坚民族都是崇尚务实精神的伟大民族,中国人信奉“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美国人认为“行动胜于言辞”。希望美方在近期中美互动中所展现的积极姿态不是政治算计和战术投机,所作出的口头承诺能够成为具体政策和实质行动。也希望美方能够不被国内党争羁绊和政客私利左右,同中方共同行动、持久努力,让中美关系中的好消息、好势头不断累积,推动两国关系真正稳下来、好起来。
当前,国际局势变乱交织,中美关系也处于关键十字路口。双方要本着对世界、对历史、对人民负责任态度,按照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三原则,推动中美关系真正稳下来、好起来。希望美方同中方相向而行,朝着这个方向不断努力。
接下来,中美关系也会受到两个重大事件的冲击:一个是明年1月份台湾岛内的领导人选举。如果是民进党继续执政,那么两岸关系会进一步趋紧,两岸关系的趋紧也会外溢到中美关系,可能会导致前一段时间缓和的局面就此告一段落。第二就是明年的美国大选。到了大选年,美国共和党肯定要打“中国牌”攻击中国。这不奇怪,关键是拜登会不会随之起舞,也就是要看共和党攻击中国之后,拜登政府在对华政策上是否会加倍强硬。如果他这么做,中美关系会进一步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