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国家无论大小,都不能与人类文明的发展走向背道而驰
1979年美中建交之后不久中国学生开始到美国留学,到2018年,中国在美国的留学生近40万。最近,中美教育交流被一些美国人认为给美国国家安全带来了威胁。本次线上讨论由四位在不同时段来到美国的中国留学生分享他们在美国留学和之后在美国生活和工作的经历。他们的故事也许是对中美教育交流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最好的回答。
在最近的中美领导人旧金山峰会上,中方提出了稳定中美关系的“五个支柱”,而第一个支柱就是“共同树立正确认知”。刘亚伟将在讲座中介绍中国军人对美国、中美关系和台海局势的认知。他们的认知自然对他们的决策有重大的影响。
中华民族和美利坚民族都是崇尚务实精神的伟大民族,中国人信奉“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美国人认为“行动胜于言辞”。希望美方在近期中美互动中所展现的积极姿态不是政治算计和战术投机,所作出的口头承诺能够成为具体政策和实质行动。也希望美方能够不被国内党争羁绊和政客私利左右,同中方共同行动、持久努力,让中美关系中的好消息、好势头不断累积,推动两国关系真正稳下来、好起来。
Nikkei Asia11月8日报道说,拜登将于11月14日在旧金山举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领导人会议期间访问旧金山。如果与习近平举行面对面会谈,这将是中美两国领导人自2022年11月以来首次举行面对面会谈。
对中国来讲,台湾是中美关系最重要的因素,中美关系的三大支柱,即《上海公报》、《建交公报》和《817公报》,都是讲台湾问题。美国如果支持台独,双边关系会急剧恶化甚至完全崩溃。对美国来讲,台湾除了是牌,还是战略资源,更是价值观的标杆。台海局势的走向将从很大程度上决定中美是否可以和平共处,东亚和西太平洋是不是继续成为世界繁荣的发动机。
北大能拥有一大批第一流的学者在这里执教已属幸事。更为可贵的是,他们不仅向学生讲授知识,而且和学生们一起去用心体会真知的含义。从而使这座古老的学府可以保持其动人的风采。
今年59岁的李克强来自农业省份安徽,是一名中共基层干部的儿子。在1966年至1976年的文革结束前后,李克强有四年时间在农村的土地上辛苦劳作。1978年,他成为恢复高考后被北京大学法律系录取的首届学生。
中美分别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发达国家,由于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发展阶段不同,在一些问题上有不同看法甚至分歧是正常的。应当看到,中美共同利益远大于分歧,关键是要把握两国关系发展的大方向,坚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拓展共同利益,促进务实合作,扩大人文交流,加强在国际事物中的沟通与协调,通过对话磋商建设性管控好分歧。中美关系长期稳定健康发展,不仅将造福中美两国人民,也是对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的特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