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线上讲座:温故知新——中美关系100年

时间与报名信息

美东时间:2022年12月3日 周六晚上8点

北京时间:2022年12月4日 周日早上9点

请点击此处:报名链接,注册线上讲座

讲座内容

自1920年代中国共产党成立、第一次国共合作及破裂,中美关系就被国共斗争和列强在华争斗所制约。日本侵华导致了第二次国共合作和中美的战略合作。日本投降和冷战爆发又使中美关系陷入新的结构性困局。1949年毛泽东“告别”司徒雷登,决定新中国的外交“一边倒”,次年的朝鲜战争更使中美关系冰冻20余年。从1950年代后期莫斯科和北京的关系持续交恶,到1960年代末,中国国内文革造成混乱和在外部腹背受敌,陷入险境;美国则因深陷越南战争导致其世界地位下跌。双方开始共同探索如何打开和解之门,后经近十年磨合,中美终于在1979年建立正式外交关系。改革开放和中美建交是中国“腾飞”的两个发动机,而崛起的中国逐渐让美国变得忧心忡忡,先后启动“亚洲再平衡”、贸易战和今天全方位的双边与全球竞争。

本讲座由牛军和贾庆国两位教授与大家分享中美关系激荡的百年史。

本期讲座由《中美印象》与大学沙龙共同举办。

演讲嘉宾

主讲人牛军

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区域国别研究院特聘教授、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荣退)。中国人民大学博士。中美关系史研究会秘书长。曾任哈佛大学访问学者。长期研究中国对外关系史、中美关系和国际冷战史;出版中、英、日等文字专著多部, 《从延安走向世界:中国共产党对外关系的起源》获“第七届中国图书奖”,《冷战与新中国外交的缘起》获选2011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近期力作《冷战时代的中国战略决策》由世界知识出版社2019年出版。

主讲人贾庆国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原院长,美国康奈尔大学博士。北京大学全球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基地主任。第13届全国政协常委、外事委员会委员,民盟中央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华美国学会副会长、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副会长。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国际政治、中美关系、中国外交和台海两岸关系。已出版专著1部、合著2部、主编10部,并在国内外知名学术刊物和学术论文集上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130余篇。

主持人刘亚伟

美国卡特中心中国事务高级顾问,中美印象网站主编,美国外交学会会员,亚特兰大中国研究中心副主任和埃默里大学政治学系的兼职教授。

Latest from Blog

王飞凌:基辛格是“美国梦”的完美诠释

使基辛格得名与获利最丰的,可能是他的中国关系和知识。不过,他2011年出版的600多页专著《论中国》,虽然流传广泛、颇为可读,却被许多论者视为狭隘、肤浅;书中对中国的认知颇为欠缺、过时,观察立论与分析结论也相当偏颇、失真。

前驻华大使洛德:四十年后重温中美关系

自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中美两国关系的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演变和变化。在两国70年代开始接触的时候以及建交之初,我们的关系主要是战略性的,包括制衡苏联,但由于中国的贫弱,双边关系很少。变革的主要驱动力是中国显著且迅速的崛起,不仅成为地区大国,而且在经济、军事和地缘政治方面成为全球大国。这就产生了老牌强国和新兴强国之间的竞争动态。

郭玉贵:卡特总统任内的教育政策(连载一)

卡特最终赢得总统大选,全国教育协会立下了汗马功劳。但全国教育协会的支持是有条件的,即卡特允诺当选后建立内阁级的联邦教育部。卡特在总统任内共做了三件毁誉参半的有关教育的大事:一是建立了内阁级的联邦教育部,二是增设大量联邦专项教育项目,三是大量增加联邦政府教育经费。

陈兼:基辛格博士对中国最大的贡献

在今天这个历史大变动的时代,中国和世界都处在道路选择的十字路口,在悼念基辛格时,这也许是人们最应当记取的他的历史遗产之一——并以此为出发点,在真正意义上推动并深化以市场化为核心和底蕴的中国的改革开放、并继续促进服务于全人类福祉的全球化进程。